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72.⑶它是如何过去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描述了,那里描述了对伊斯兰教徒和外邦人或异教徒的最后审判(50-51节);对天主教徒的最后审判(61-63节),因为他们也在自己的地方构成先前的天。还需要说一说对新教徒的最后审判,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先前天是如何过去的,他们也被称为改革宗和福音派。如前所述(67节),审判只发生在那些构成先前天的人身上。
这些人接受评估并被带入自己的内层之后,就彼此分离,并照着他们的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以及他们的虚假和由此而来的邪恶而被分门别类,然后被投入与他们的爱相对应的地狱。他们的地狱在中间区域的四围,因为如前所示(48节),新教徒在中间,天主教徒在他们周围,伊斯兰教徒在天主教徒周围,外邦人或异教徒在最外围。那些没有被投入地狱的人则被赶到旷野。不过,其中一些人被送往南部和北部的平原,在那里形成各个社群,并接受教导,为天堂作准备;这些人就是得救或被保存的人。
但在此详细描述这一切如何发生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新教徒的审判持续的时间比其他人更长,并且是分阶段逐步进行的。鉴于我的所见所闻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事,所以我将在《揭秘启示录》一书依次呈现这些细节。
39.但基督教界不知道没有仁,就没有信,也不知道什么叫对邻之仁,甚至不知道意愿构成人本身,思维仅照着它源于意愿的程度而构成人,所以为把这些问题带入理解力之光,我将在此补充从《属天的奥秘》一书所收集的关于它们的章节段落,以作说明。
关于信:人若不知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涉及真理和良善,以及两者的结合,以产生某种事物,就不知道教会的一切事物皆涉及信和爱,以及两者的结合(7752-7762, 9186, 9224节)。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涉及真理和良善,以及两者的结合(2451, 3166, 4390, 4409, 5232, 7256, 10122, 10555节)。真理属于信,良善属于爱(4352, 4997, 7178, 10367节)。
人若不知道构成人的一切细节都涉及理解力和意愿,以及两者的结合,以使人能成为人,也就不知道教会的一切事物都涉及信和爱,以及两者的结合,以使教会能存在于人里面(2231, 7752—7754, 9224, 9995, 10122节)。人有两种官能,一个被称为理解力,一个被称为意愿(641, 803, 3539, 3623节)。理解力致力于接受真理,或接受属于信的事物;意愿致力于接受良善,或接受属于爱的事物(9300, 9930, 10064节)。由此可推知,构成一个教会的,是爱或仁,而不是唯信,也就是与爱和仁分离的信(809, 916, 1798—1799, 1834, 1844, 4766, 5826节)。
与仁分离之信根本不是信(654, 724, 1162, 1176, 2049, 2116, 2343, 2349, 3419, 3849, 3868, 6348, 7039, 7342, 9783节)。这种信在来世会消亡(2228, 5820节)。唯信的教义摧毁仁(6353, 8094节)。在圣言中,那些将信与仁分离的人由该隐,含,流便,埃及人的长子和非利士人来代表(3325, 7097, 7317, 8093节)。照着仁衰落的程度,唯信的教义获得力量(2231节)。随着时间推移,教会从仁转向信,最终转向唯信(4683, 8094节)。在教会的末期没有信,因为没有仁(1843, 3488节)。人若认为唯独信拯救人,就是在说,过邪恶的生活也无防,或为邪恶的生活找借口;然而,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实际上没有信,因为他们没有仁(3865, 7766, 7778, 7790, 7950, 8094节)。这些人从内心陷入自己邪恶的虚假,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7790, 7950节)。因此,良善不可能与他们结合(8981, 8983节)。在来世,他们反对良善和那些拥有良善在里面的人(7097, 7127, 7317, 7502, 7545, 8096, 8313节)。心思简单的人比有学问的人更清楚地知道何为生活的良善或过良善的生活,因而知道何为仁,却不知道何为分离之信(4741, 4754节)。
良善是存在,真理是源于这存在的显现;因此,信之真理从仁之良善获得自己生命的存在(3049, 3180, 4574, 5002, 9144节)。所以信之真理被仁之良善赋予生命;这意味着仁是信里面的生命(1589, 1997, 2049, 4070, 4096—4097, 4736, 4757, 4884, 5147, 5928, 9154, 9667, 9841, 10729节)。当一个人只知道并思想信的事物时,他的信不是活的,只有当他意愿它们,并通过意愿而实行它们时,他的信才是活的(9224节)。主与一个人结合不是通过信,而是通过信之生活,也就是仁(9380, 10143, 10153, 10578, 10645, 10648节)。基于仁之良善的敬拜是真正的敬拜;但它若基于没有仁之良善的信之真理,就只是一个外在行为(7724节)。
唯信,也就是与仁分离之信,就像冬天里的光,而在冬天,地上的万物都枯萎,无物产生;但与仁同在的信就像春天里的光,而在春天,万物都开花生长(2231, 3146, 3412—3413节)。在来世,当天堂之光流入时,冬光,就是与仁分离之信的光,会变为幽暗或漆黑;那时,那些陷入这种信的人就会变得盲目和愚蠢(3412—3413节)。那些将信与仁分离的人就处于黑暗之中,他们不知道真理,并由此陷入虚假,因为虚假就是黑暗,或说虚假构成属灵黑暗(9186节)。他们陷入虚假,由此陷入邪恶(3325, 8094节);他们所陷入的错误和虚假(4721, 4730, 4776, 4783, 4925, 7779, 8313, 8765, 9224节)。圣言向他们关闭(3773, 4783, 8780节)。他们不注意,甚至看不见主论到爱和仁的许多话(1017, 3416节)。他们不知道何为良善,何为天堂之爱,也不知道何为仁(2417, 3603, 4136, 9995节)。
构成教会的是仁,而不是与仁分离的信(809, 916, 1798—1799, 1834, 1844节)。如果仁被视为最重要的,教会将何等良善(6269, 6272节)。如果仁是教会的基本原则,教会将为一,而不是分裂为许多个;那么人们在信之教义和敬拜的外在形式上存在分歧就不重要了(1285, 1316, 2385, 2853, 2982, 3267, 3445, 3451—3452节)。在天堂,所有人都基于仁被评估,没有人基于与仁分离之信被评估(1258, 1394, 2364, 4802节)。
主的十二门徒代表一起构成教会的信和仁的一切,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一样(2129, 3354, 3488, 3858, 6397节)。彼得、雅各和约翰依次代表信、仁和仁之善行(创世记18章序言)。彼得代表信(创世记22章序言, 4738, 6000, 6073, 6344, 10087节);约翰代表仁之善行(创世记18序言)。鸡叫两遍以先,彼得三次否认主代表末期没有对主的信,因为没有仁;因为在那段经文中,彼得在代表意义上表示信(6000, 6073节)。在圣言中,“鸡叫”和“黎明”表示教会的末期(10134节)。“三”或“第三”表示直到结束的完整之物(2788, 4495, 5159, 9198, 10127节)。当彼得看见约翰跟从主时,主对彼得说的话,即:“彼得,这与你何干?约翰,跟从我吧”所表相同,因为彼得论到约翰说,这人将来如何(约翰福音21:21-22; 10087节)。约翰靠近主的胸膛,因为他代表仁之善行(约翰福音13:23-25; 21:20; 3934, 10087节)。圣言中的所有人名和地名都表示从它们抽象出来的事物或品质(768, 1888, 4310, 4442, 10329节)。
关于仁:天堂分为两个国度,一个被称为属天国度,一个被称为属灵国度;属天国度的爱是对主之爱,被称为属天之爱;属灵国度的爱是对邻之仁,被称为属灵之爱(3325, 3653, 7257, 9002, 9835, 9961节)。《天堂与地狱》一书描述了天堂分为这两个国度(HH20-28节)。主在天堂的神性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HH13-19节)。
人不知道何为良善和真理,除非他知道何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因为一切良善皆与爱和仁有关,一切真理皆与良善有关(7255, 7366节)。知道真理,意愿真理,并为了真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因为它们是真理而对真理拥有情感就是仁(3876—3877节)。仁在于对实行真理的一种内在情感,而不在于没有一种内在情感的一种外在情感(2439, 2442, 3776, 4899, 4956, 8033节)。因此,仁在于为了功用或服务的缘故而履行功用或服务,它的性质取决于所履行的功用或服务(7038, 8253节)。仁是人的属灵生命(7081节)。整部圣言就是爱和仁的教义(6632, 7262节)。如今没有人知道何为仁(2417, 3398, 4776, 6632节)。然而,人凭理性之光仍能知道,爱和仁构成人(3957, 6273节);还能知道良善和真理相合,并属于彼此;仁和信也是如此(7627节)。
就至高意义而言,主就是邻舍,因为要爱祂胜过一切;因此,从祂发出并拥有祂在里面的一切,因而良善和真理就是邻舍(2425, 3419, 6706, 6819, 6823, 8124节)。邻舍之间的区别取决于良善的性质,因而取决于主的同在(6707—6710节)。每个人和每个社区,我们的国家和教会,以及最普遍意义上的主的国,都是邻舍;爱邻就是出于爱之良善照它们状态的性质而向它们行善;因此,邻舍就是他人的良善,人当为它们考虑(6818-6824, 8123节)。文明的良善,就是公正,和道德的良善,就是社区中的生活良善,也是邻舍(2915, 4730, 8120—8122节)。爱邻不是爱一个人,而是爱他里面使得他成为邻舍的东西,也就是他的良善和真理(5028, 10336节)。那些爱这个人,而不是爱构成他里面的邻舍的东西之人,爱恶人和爱善人一样(3820节)。这些人向恶人行善,和向善人行善一样;然而,向恶人行善就是伤害善人;这不是爱邻舍(3820, 6703, 8120节)。一个法官若惩罚恶人以改造他们,免得他们损害善人,就是在爱邻舍(3820, 8120—8121节)。
爱邻就是行善,并在每项工作和每项职责上都行为公正、正直(8120—8122节)。因此,对邻之仁延伸到一个人所思、所愿、所行的每一件最小的事(8124节)。为了良善和真理而行良善和真理就是在爱邻舍(10310, 10336节)。如此行的人是爱主的,主就是至高意义上的邻舍(9210节)。仁爱的生活就是照主的诫命生活;因此,照神性真理生活就是爱主(10143, 10153, 10310, 10578, 10645节)。
真正的仁爱并不寻求赏赐,或说不是邀功的(2371, 2380, 2400, 3887, 6388-6393节),因为它来自一种内在情感,因而来自行善的快乐(2371, 2400, 3887, 6388-6393节)。在来世,那些将信与仁分离的人都认为信,以及他们所做的表面看似善行的事值得受到赏赐(2371节)。
古教会的教义是生活的教义,也就是仁之教义(2385, 2417, 3419—3420, 4844, 6628节)。属教会的古人按顺序排列仁之良善,把它们分门别类,各自取名;这是他们智慧的源头(2417, 6629, 7259-7262节)。那些在世上曾过着仁爱生活的人,其智慧和聪明在来世大幅增长(1941, 5859节)。主以神性真理流入仁爱,因为祂流入人的真正生命(2363节)。当仁与信在一个人里面彼此结合时,他如同一个花园;当它们没有结合时,他如同一个沙漠(7626节)。人越远离仁爱,就越没有智慧(6630节)。那些缺乏仁爱的人不知道神性真理,无论他们自以为多么有智慧(2417, 2435节)。天使的生活在于履行仁之良善,也就是功用或服务(454节)。属灵天使是仁爱的形式或化身(553, 3804, 4735节)。
关于意愿和理解力:人拥有两种官能,一种被称为理解力,一种被称为意愿(35, 641, 3539, 10122节)。这两种官能构成真正的人本身(10076, 10109—10110, 10264, 10284节)。这两种官能的性质决定了这个人的性质(7342, 8885, 9282, 10264, 10284节)。人凭这两种官能而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的理解力能被主提升,以至于看见神性真理;意愿同样能被提升,以至于感知神性良善;因此,人能通过使得他成为人的这两种官能而与主结合;但动物不是这样(4525, 5302, 5114, 6323, 9231节)。人因拥有这些官能而超越动物,故就属于其灵的内层而言不会死亡,而是活到永远(5302节)。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涉及良善和真理;同样,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涉及意愿和理解力(803, 10122节),因为理解力接受真理,意愿接受良善(3332, 3623, 5835, 6065, 6125, 7503, 9300, 9930节)。无论你说真理,还是说信,都是一回事,因为信与真理有关,真理与信有关;无论你说良善,还是说爱,也都是一回事,因为爱与良善有关,良善与爱有关;人称他所信的为真理,称他所爱的为良善(4353, 4997, 7178, 10122, 10367节)。由此可推知,理解力是接受真理的,意愿是接受爱的(7178, 10122, 10367节)。由于人的理解力能接受对神的信,他的意愿能接受对神的爱,所以他能凭信和爱而与神结合;凡能凭信和爱而与神结合的,都永远不死(4525, 6323, 9231节)。
人的意愿是他生命的真正存在,因为它是接受爱或良善的容器;他的理解力是由此而来的其生命的显现,因为它是接受信或真理的容器(3619, 5002, 9282节)。因此,意愿的生命是人的主要生命,理解力的生命则从它发出(585, 590, 3619, 7342, 8885, 9282, 10076, 10109—10110节);就像光从火或火焰发出(6032, 6314节)。凡进入理解力,同时进入意愿之物都会成为人的一部分,但只进入理解力之物则不然(9009, 9069, 9071, 9182, 9386, 9393, 10076, 10109—10110节)。凡被意愿接受之物都会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3161, 9386, 9393节)。由此可推知,一个人成为人是由于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8911, 9069, 9071, 10076, 10109—10110)。此外,每个人都是照其意愿的良善,其次照其理解力的良善而被他人热爱和尊敬的;因为如果人的意愿和理解力是良善,他就会被热爱和尊敬;如果他的理解力是良善,意愿不是,他就会遭到弃绝,被认为一文不值(8911, 10076节)。死后,人仍保持其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的性质(9069, 9071, 9386, 10153节)。那时,那些属于理解力,同时不属于意愿的事物都会消失,因为它们不在人里面(9282节)。或也可说,死后人仍保持他的爱和来自这爱的信之性质,也就是他的良善和来自这良善的真理之性质;那时,属于信,同时不属于爱的事物,或属于真理,同时不属于良善的事物都会消失,因为它们不在人里面,因而不是他的一部分(553, 2364, 10153节)。人能在理解力中接受他并非出于意愿所行的事;也就是说,他能理解反对他的爱并且他没有意愿去做的事(3539节)。人们很难区分思考和意愿的原因(9995节)。
那些理解力和意愿没有行如一体之人的状态何等扭曲(9075节)。这就是伪善者、骗子、阿谀奉承者和伪君子的状态(3527, 3573, 4799, 8250节)。
对良善的一切意愿,因而对真理的一切理解都来自主;但与对良善的意愿分离的对真理的理解并非来自主(1831, 3514, 5482, 5649, 6027, 8685, 8701, 10153节)。被主光照的,是理解力(6222, 6608, 10659节)。理解力被光照可到人在意愿中接受真理,也就是愿意照真理行事的程度(3169节)。来自天堂的光赋予理解力以光照,正如来自这个世界的光赋予视觉以光照,或说理解力依赖于来自天堂的光,正如视觉依赖于来自世界的光(1524, 5114, 6608, 9128节)。理解力的性质取决于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性质,良善通过真理得以形成(10064节)。理解力实际上是由源于良善的真理,而非源于邪恶的虚假形成的(10675节)。理解力的功能就是基于经验看见真理、原因、联系和逻辑结果(6125节)。理解力的功能就是看见并觉察某事在被证明之前是不是真的;它不是随心所欲证明任何东西的能力(4741, 7012, 7680, 7950, 8521, 8780节)。能看见并觉察某事在被证明之前是不是真的,只对那些为了真理而拥有对真理的一种情感,也就是说,享有属灵之光的人来说是可能的(8521节)。证据所提供的光,或说来自确证的光是属世之光,就连恶人也拥有这种光(8780节)。一切教义,无论何等虚假,都能被证明到这种程度:它们看上去似乎是真的(2385, 2477, 5033, 6865, 7950节)。
10367.“但第七日是完全安息的安息日”表被视为目的的良善的状态,因而当一个人成为教会或教会的一个化身并进入天堂时的状态。这从“第七日”的含义清楚可知,“第七日”是指被视为目的的良善状态。因为既然之前的六日表示在天堂婚姻之前到来并为该婚姻所预备的人的状态,那么第七日就表示当这婚姻实际存在于这个人里面之时。该婚姻是指与人同在的真理和良善的结合,因而是指当此人成为教会或教会的化身,并进入天堂之时。当一个人处于良善时,他之所以进入天堂,并成为教会或教会的一个倾向,是因为主流入与一个人同在的良善,并通过良善流入他的真理。祂流入内在人,就是这个人里面的天堂所在之处,并通过内在人流入外在人,就是这个人里面的世界所在之处。因此,除非此人处于良善,否则他的内在人就不会打开,而是仍旧关闭,无论他知道多少教义层面的真理。由于天堂存在于他的内在人里面,故可推知,当这内在人打开时,此人就在天堂;因为天堂并非存在于某个地方,而是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层。人是照着天堂和世界的形像被造的,他的内在人是照着天堂的形像被造的,他的外在人是照着世界的形像被造的(参看9279节提到的地方,以及9706节的说明)。
凡停下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能看出,整个人是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他的良善的本质,而非取决于他那没有良善的真理。因为他通过并照着他的良善而对待他人,或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产生共鸣,并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让自己被他人引导;而不是照着他的真理而如此行,除非这真理与他的良善一致。此处所说的“良善”是指此人的快乐、愉悦,或他的爱,因为属于这些的一切构成他的良善;只要他独自一人,凭自己思考,就会视那些支持这些良善的事物为真理。由此可见,一个人与主结合是通过良善,根本不是通过没有良善的真理。
虽然前面论述人的重生时,常常论述通过良善与主的结合,但由于如今教会之人大量关注属于信的真理,很少关注属于爱的良善,因而不知道什么叫良善,所以让我们进一步说一说被称为天堂婚姻的良善与真理的结合。人生在各种邪恶中,从而生在各种虚假中,以至于若任由他自己,他注定下地狱。所以若要从地狱中被救出来,他必须完全重生,从主而生,这种再次出生就被称为重生。因此,为了获得重生,他必须先学习真理;属教会的人必须从圣言或取自圣言的教义学习真理。圣言和取自圣言的教义教导什么是真理和良善,真理和良善则教导什么是虚假和邪恶。人若不知道这些事,绝无可能重生;因为他仍沉浸在自己的邪恶和随之而来的虚假中,称这些邪恶为良善,称这些虚假为真理。
这解释了为何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必须首先到来,并光照一个人的理解力。因为理解力被赋予人,是为了叫它能通过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被光照,以便它们能被他的意愿接受,并转化为良善。当此人意愿真理,并出于意愿它们而实行它们时,真理就转化为良善。由此明显可知,与人同在的良善是如何形成的,并且人若不处于良善,就会新生或重生。因此,当一个人的意愿由良善构成时,他的理解力就由与该良善结婚的真理构成。此人的理解力实实在在地与他的意愿行如一体,因为一个人所意愿的,他在独自一人时会去思想。这就是那被称为真理与良善的结合,或天堂婚姻的。无论你说意愿良善,还是说热爱良善,都是一回事;因为一个人所爱的,他就会去意愿。同时,无论你说理解与良善结婚的真理,还是说相信这真理,同样都是一回事。由此可推知,对一个已经重生的人来说,爱与信行如一体。这种结合,或这种婚姻就是那被称为教会、天堂,以及主之国度的,在至高意义上就是与人同在的主。
但那些热爱自己的邪恶,无论他们通过遗传所获得并自童年起就在自己里面变强的邪恶,还是他们为自己添加、新充满的邪恶之人,的确能领会并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从圣言或取自圣言的教义所获得的真理;但他们仍无法重生。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都被主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好叫他能够重生。但当人热爱自己的邪恶时,这些真理就不会被赋予他内在人中的理解力,只被赋予外在人中的理解力;而这种理解力不过是关于真理的纯粹的记忆知识而已。这种人不知道何为良善,也不想知道,只知道何为真理。正因如此,他们认为教会和天堂在于被称为信之事务的真理,而非在于善行,也就是生活的事务。他们还以各种方式解释圣言,以支持他们自己的基本假设或原则。因此,对这种没有同时在生活上处于真理的人来说,真理与良善的结合是不存在的;因此,教会和天堂也是不存在的。此外,在来世,被他们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与他们分离;因为意愿中的邪恶会逐出它们,它们的位置被与他们所沉浸的邪恶一致的虚假取代。
由此可见何为“安息日”所表示的良善与真理的结合。这种结合因它所带来的安息而被称为安息日,因为“安息日”在于安息。当一个人处于第一种状态,也就是正通过真理被引向良善时,他会跟与他同在的邪恶和虚假争战。通过这些争战,也就是试探,邪恶及其虚假就被驱散和分离;然而,由此并不能获得安息,直到良善与真理结合。这时,人才会安息,并且主也安息,因为与邪恶和虚假争战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与他同在的主。
就至高意义而言,“安息日”之所以表示主的神性人身,是因为当主在世时,祂通过祂的人身与所有地狱争战,并征服它们,同时恢复天堂的秩序;经过这种劳碌之后,祂使祂的人身与神性合一,还将它变成神性良善。因此,这时,祂安息了,因为地狱无法对神性良善动一根手指头。这解释了为何就至高意义而言,“安息日”表示主的神性人身。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看前面的说明,即:当主在世时,祂首先将祂的人身变成神性真理,以便祂能与地狱争战并征服它们;后来祂荣耀了祂的人身,把它变成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参看9199, 9315节提到的地方;以及9715, 9809节的说明)。当主在世时,祂经历了最严厉的试探(参看9528e节提到的地方)。因此,祂通过将地狱从一个人身上移走,并以这种方式使他重生而拥有拯救他的神性能力(10019, 10152节)。关于一个正在被主重生之人的两种状态,可参看9274节提到的地方。在真理与良善在一个人身上实现结合之前,这个人不会进入天堂(8516, 8539, 8722, 8772, 9139, 9832节)。一个人的重生就是主荣耀的一个形像(3138, 3212, 3296, 3490, 4402, 5688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